為了供蛇毒的生產者和使用者對我國有產的一些主要蛇毒的產量及質量有個大致了解,特匯集于表16—3中。
對于本表的有些項目,為幫助讀者理解,在此作一必要的說明:
(1)各種毒蛇,每條每次,甚至同一條不同次排毒量不盡相同。如為了獲得1 g銀環蛇干毒,個兒大并且事先餓過的,僅80條左右就能取得此量,可是個兒小點的得200~300條。表中所列數值,為其排毒量平均值,或不同個體的產毒量幅度。至于“條次數”,是指條數和取毒次數的乘積,如l條蛇取3次,為3條次;3條蛇取6次,為18條次,其余類推。
(2)毒液的含水量,是以鮮毒液質量作分母,以鮮毒液重減去干毒重的差為分子,得出的百分數。
(3)小白鼠半數致死量,也可用LD∞來表示。它是將蛇毒配成一定的濃度,通過注射注入體重約20 g的一組小白鼠中,能引起50%的小白鼠在24 h內死亡的干毒量。其單位為mg/kg。分子中的單位毫克,是指干蛇毒用量,分母中的千克是指小白鼠體重,均經計算后得出。此值越小,表示該種蛇毒的毒力越強。唯必須注意,將蛇毒注入小白鼠體內有皮下、腹腔、靜脈、肌肉等注射途徑,注射途徑不同,所得LD∞也相差很大。如果是同一種蛇毒用同注毒途徑所得的LD,腹腔注射的所得LD就明顯地比皮下注射的為小,如此某批五步蛇毒

表1 6—3國產主要蛇毒的產量、質量表
用不同途徑注毒于小白鼠為例,其LD∞值從大到小分別為:皮下注射8.5mg,l(g,肌肉注射5.4mg/kg,靜脈注射4.1mg/kg,腹腔注射2.99mg/kg。因此,不同注毒途徑測出的不能彼此比較。要是蛇毒液數值相同而注毒途徑不同,則腹腔注射的那批蛇毒,其毒力遠比皮下注射的那批強,這是無疑的。就測定所需的用毒量來說,皮下注射所需者最大,但因其操作較易進行,為一些檢測者所采用。不過皮下注射易因注入液的漏出而影響準確性,靜脈注射和腹腔注射則可克服此弊,但操作難度以靜脈注射為大。
(4)干蛇毒的色澤,是就正常情況而言,特殊情況下也有例外。如筆者見過一批安徽產的銀環蛇毒,其色澤金黃,和正常的灰白色大異。后經過凝膠電泳分離其區帶,證明確為銀環蛇毒,研究表明,該批蛇毒質量亦佳。生產者介紹,該蛇場喂銀環蛇用的是一種金黃色特鮮的鱔魚。據推測,這種色素是蛇通過取食而攝入的,故蛇毒中染有此色。
這種金黃色,在進行蛇毒組分分離時,可以單獨分離出來。
(5)海蛇一項,因海蛇有多種,這里僅舉其共性予以概括而已。色澤一項,僅舉青環海蛇作例。 |